第30章
谢府内。
郭家父子走后,姐弟两人一时陷入了沉默。
谢莺时眼圈泛了红,嘴唇都在发着抖,却还是露出一个惨淡的笑容,率先打破了沉默:“阿暄,你饿不饿,我去给你煮碗面条怎么样?”
谢暄叫了一声:“阿姐。”
谢莺时的眼泪劈里啪啦地落了下来,她伸手擦了擦,哽咽道:“我没事……真的,我还想多在谢家陪你几年呢……你一个人撑着我嫁出去了也不放心,更何况,郭怀瑾并非良人……这样也好。”
谢莺时自己在房间里坐了一天,再出来的时候就已经自己盘了头发,进宫向新帝请命,终身不嫁来继承父亲编纂前朝史的遗愿。
楚霁端坐在小皇帝的一边,接收到小皇帝左右为难的眼神,搁下了手中的笔:“谢姑娘不必说的如此决绝,既然是谢先生的遗志,谢姑娘就去翰林院做个修编吧。虽说我朝并无女子做官的先例,也不妨为姑娘这拳拳孝心开这个先例。”
这是从上个冬天开始京华最后一桩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大事,这一段所有的事情都跟凑热闹扎堆一样挤在一起发生的时间过去后,京城终于短暂地平静下来。
这一年夏天,黄河一带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,旱久必蝗,等到秋收的时候,黄河一带几乎颗粒无收。难民们扎堆往关内跑。沿着黄河往下游走,到处都是易子而食的人间炼狱。百姓活不下去了,就揭竿而起拉起了义军,专挑有钱的世家抢,好多中小世家都遭了难。
北边的匈奴一向对中原富饶虎视眈眈,一见大俞遭了难,毫不犹豫地前来趁火打劫,一时间内忧外患,齐齐把国家推向了危亡的边缘。
于人于国,天灾人祸一来就是猝不及防的灭顶之灾。
朝廷忙于应对危局,皇室隐隐针对世家的苗头也就不着痕迹地收敛了起来,世家也装作不知道上面的心思,双方暂时开始齐心协力应对内忧外患。
谢暄以三大世家家主的身份号召大小世家捐钱捐物安置难民,自愿把谢家的府兵归并朝廷军队开赴北境,进献攘外安内三道良方。危亡之际,皇帝夺情召正值丁忧的谢暄回朝,直接授予了丞相的位置。
摄政王楚霁凭一己之力镇住了各有心思的京城世家,把朝中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,随后亲自挂帅出征,退敌千里,一时国中人人振奋。
时局一乱总是容易出一些出挑的人物,一个摄政王,一个谢家家主,显然成了这段艰难岁月的定海神针,居然也生生扭转了局势,把俞国从危亡的边缘拉了回来。
后来再有人谈及这些时光,总是忍不住赞一句,自古英雄出少年啊。
最艰难的岁月里,两个人隔着一道帘子,一个人在里面处理公文,一个人在外面召集朝臣议事,殿内的灯火照彻长夜,却没有谁多看对方一眼。
要是真想不跟一个人交集,哪怕近在咫尺也照样听不到对方半点消息。
平乱加上休养生息,前前后后花了三四年的时间,也就是近两年的时候,俞国才算恢复了昔日的繁华甚至隐隐有了些盛世的景象。
也同样是这两年,皇权与世家的矛盾渐渐尖锐起来,身为双方的领头人,摄政王和丞相之间政见不合也就成了常事。
这么一晃,就过了六年。
作者有话要说:
什么,我的练(骗)笔(树)之作居然上榜了?!我代表我轮空的女儿实名羡慕嫉妒我儿子……
第二十六章
楚霁一整天都没有回府,阿全在府里等得有些担忧,正想撑伞去寻一寻他,却猛然看见门口站了一个浑身湿透的人影,心下一惊:“王爷您这是怎么了?快先进来。”
“阿全,”楚霁像是认出了他,苍白的嘴唇动了动,“你说我这一辈子为国为民的事也算做尽了,能不能为自己活一回了?”
阿全给他撑了伞,听见这话挠了挠头:“王爷要是想的话,自然是可以。”
楚霁忽然笑了起来,不在意地伸手抹去脸上的雨水:“可是他不愿意,我一个人想有什么用呢?”
阿全有些奇怪:“王爷自己的事情,旁人又左右不了。”
楚霁蒙了一层雾气的眼中忽然挣出了一丝清明,转身就往来时的方向跑。
阿全一惊连忙追了过去,却在转弯之时不见了楚霁的人影,只好愁眉苦脸地回了王府里头等着。
丞相府的侍卫看见摄政王一大早从府里走出去,没一会儿又浑身湿透地跑了回来,心里都有些犯嘀咕。不过大家都知道自家丞相跟摄政王不对付,现下又是刚刚过了洞房花烛夜,估计不愿意见人,也就尽职尽责地把人拦下了:“王爷,请您等一会儿,我们要先跟家主通报一声才能让您进去。”
侍卫们都知道摄政王的脾气不太好,已经做好了被敲打的准备,楚霁却是反常地安静,甚至说了一句:“有劳了。”
前去通报的侍卫很快就回来了,面上有些为难:“王爷,我们家主今天不见人。要不……您改日再来?”
楚霁好脾气地笑笑:“无妨,我等。”
仿佛时光倒流,门里门外的人却换了位置。
这世间果然都是有因果这一说的。
二更的时候,林伯来服侍谢暄睡下。谢暄除了外裳,忽然问了一句:“今天楚霁什么时候回去的?”
郭家父子走后,姐弟两人一时陷入了沉默。
谢莺时眼圈泛了红,嘴唇都在发着抖,却还是露出一个惨淡的笑容,率先打破了沉默:“阿暄,你饿不饿,我去给你煮碗面条怎么样?”
谢暄叫了一声:“阿姐。”
谢莺时的眼泪劈里啪啦地落了下来,她伸手擦了擦,哽咽道:“我没事……真的,我还想多在谢家陪你几年呢……你一个人撑着我嫁出去了也不放心,更何况,郭怀瑾并非良人……这样也好。”
谢莺时自己在房间里坐了一天,再出来的时候就已经自己盘了头发,进宫向新帝请命,终身不嫁来继承父亲编纂前朝史的遗愿。
楚霁端坐在小皇帝的一边,接收到小皇帝左右为难的眼神,搁下了手中的笔:“谢姑娘不必说的如此决绝,既然是谢先生的遗志,谢姑娘就去翰林院做个修编吧。虽说我朝并无女子做官的先例,也不妨为姑娘这拳拳孝心开这个先例。”
这是从上个冬天开始京华最后一桩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大事,这一段所有的事情都跟凑热闹扎堆一样挤在一起发生的时间过去后,京城终于短暂地平静下来。
这一年夏天,黄河一带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,旱久必蝗,等到秋收的时候,黄河一带几乎颗粒无收。难民们扎堆往关内跑。沿着黄河往下游走,到处都是易子而食的人间炼狱。百姓活不下去了,就揭竿而起拉起了义军,专挑有钱的世家抢,好多中小世家都遭了难。
北边的匈奴一向对中原富饶虎视眈眈,一见大俞遭了难,毫不犹豫地前来趁火打劫,一时间内忧外患,齐齐把国家推向了危亡的边缘。
于人于国,天灾人祸一来就是猝不及防的灭顶之灾。
朝廷忙于应对危局,皇室隐隐针对世家的苗头也就不着痕迹地收敛了起来,世家也装作不知道上面的心思,双方暂时开始齐心协力应对内忧外患。
谢暄以三大世家家主的身份号召大小世家捐钱捐物安置难民,自愿把谢家的府兵归并朝廷军队开赴北境,进献攘外安内三道良方。危亡之际,皇帝夺情召正值丁忧的谢暄回朝,直接授予了丞相的位置。
摄政王楚霁凭一己之力镇住了各有心思的京城世家,把朝中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,随后亲自挂帅出征,退敌千里,一时国中人人振奋。
时局一乱总是容易出一些出挑的人物,一个摄政王,一个谢家家主,显然成了这段艰难岁月的定海神针,居然也生生扭转了局势,把俞国从危亡的边缘拉了回来。
后来再有人谈及这些时光,总是忍不住赞一句,自古英雄出少年啊。
最艰难的岁月里,两个人隔着一道帘子,一个人在里面处理公文,一个人在外面召集朝臣议事,殿内的灯火照彻长夜,却没有谁多看对方一眼。
要是真想不跟一个人交集,哪怕近在咫尺也照样听不到对方半点消息。
平乱加上休养生息,前前后后花了三四年的时间,也就是近两年的时候,俞国才算恢复了昔日的繁华甚至隐隐有了些盛世的景象。
也同样是这两年,皇权与世家的矛盾渐渐尖锐起来,身为双方的领头人,摄政王和丞相之间政见不合也就成了常事。
这么一晃,就过了六年。
作者有话要说:
什么,我的练(骗)笔(树)之作居然上榜了?!我代表我轮空的女儿实名羡慕嫉妒我儿子……
第二十六章
楚霁一整天都没有回府,阿全在府里等得有些担忧,正想撑伞去寻一寻他,却猛然看见门口站了一个浑身湿透的人影,心下一惊:“王爷您这是怎么了?快先进来。”
“阿全,”楚霁像是认出了他,苍白的嘴唇动了动,“你说我这一辈子为国为民的事也算做尽了,能不能为自己活一回了?”
阿全给他撑了伞,听见这话挠了挠头:“王爷要是想的话,自然是可以。”
楚霁忽然笑了起来,不在意地伸手抹去脸上的雨水:“可是他不愿意,我一个人想有什么用呢?”
阿全有些奇怪:“王爷自己的事情,旁人又左右不了。”
楚霁蒙了一层雾气的眼中忽然挣出了一丝清明,转身就往来时的方向跑。
阿全一惊连忙追了过去,却在转弯之时不见了楚霁的人影,只好愁眉苦脸地回了王府里头等着。
丞相府的侍卫看见摄政王一大早从府里走出去,没一会儿又浑身湿透地跑了回来,心里都有些犯嘀咕。不过大家都知道自家丞相跟摄政王不对付,现下又是刚刚过了洞房花烛夜,估计不愿意见人,也就尽职尽责地把人拦下了:“王爷,请您等一会儿,我们要先跟家主通报一声才能让您进去。”
侍卫们都知道摄政王的脾气不太好,已经做好了被敲打的准备,楚霁却是反常地安静,甚至说了一句:“有劳了。”
前去通报的侍卫很快就回来了,面上有些为难:“王爷,我们家主今天不见人。要不……您改日再来?”
楚霁好脾气地笑笑:“无妨,我等。”
仿佛时光倒流,门里门外的人却换了位置。
这世间果然都是有因果这一说的。
二更的时候,林伯来服侍谢暄睡下。谢暄除了外裳,忽然问了一句:“今天楚霁什么时候回去的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