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0章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  胡人南下顶多劫掠一番,再给些钱帛就是了,红巾军若北上——大梁被推翻了他们这些旧官安能无恙?

  刚刚经历了一番朝堂地震的百官谁也不想短时间内再经历一次。

  于是,朝堂之上,主战主和派吵成一团,总体来说,主和派占了上风。

  这时候,就要看皇帝的态度了。

  皇帝选择了和谈。

  有人松了一口气,有人捶胸顿足,然而无论如何,皇帝的旨意不能改。

  和谈很快进行,经过一番扯皮后,大梁以五座城池及大量金银财物的代价,换得胡人撤军。

  不过,和谈条款中还有一条。

  在此之前,没有人将这一条当一回事儿——胡人要求大梁再送一位公主和亲。

  三年前,胡人同样要求和亲,大梁这边也选好了人,却因不知哪里来的“马匪”,和亲护卫全被杀,女眷包括和亲的灼华郡主不知所踪,和亲自然也就告吹了。

  如今,胡人又重提旧事,巧合的是,提出和亲要求的依旧是三年前的乌桓王。

  乌桓王久慕中原女子美色,三年前未能如愿,这次却是旧事重提。

  与城池和金银相比,区区一个女子显然不值一提,因此,主战主和派争论时甚至没有谈过这一点。但现在已经和谈,和亲人选自然也要提上日程了。

  真选起来,才发现这人依旧不好选。

  朝堂更换,皇族更经历了一次大清洗,如今宗室女子要么是新帝倚重人家的女儿,要么是获罪人家的女儿,至于皇帝自己的女儿——皇帝体弱多病因而子嗣艰难,除了太孙一个儿子外,连女儿也只两个,皇帝自然舍不得将女儿送去和亲。

  而且,这乌桓王最看重的是和亲人选的容貌。

  随便选个宗室女可没法糊弄他。

  为此,皇帝不得不令内侍选秀一般将京城各个宗室,甚至各个朝官家的女儿滤一遍。这实在让新帝恼火不已——他这个新任皇帝还没选秀呢,倒先替胡人选上了!

  身为如今新帝最倚重的人,陆澹自然也知道皇帝的这桩烦心事儿。

  只是他并未将这事放在心上。一个和亲人选而已,跟他如今每天要处理的大事来说,一个女子算什么事儿?

  沈青叶也知道了这事。

  她心里一个念头转来转去,折磨地她不得安宁,眼看选秀人选马上要定下,她终于下定了决心。

  这几年,她可一直都没闲着。

  因为知道皇位之争最终的胜利者,这几年她刻意与前太子现皇帝一脉交好,相熟的女孩儿们也多是当今皇后,也就是前太子妃娘家的女孩儿。

  皇后娘家并不怎么显赫,加上之前太子势微,几乎没人觉得太子能继承大统,因此太子妃娘家的女孩儿们在闺秀的交际圈中并不怎么受欢迎,沈青叶有心交好下,很容易就赢得了一帮女孩儿,甚至是太子妃的友谊。

  这些后宅女眷们看似依附男人毫无权势,但利用好了,却也是很好用的武器。

  沈青叶请了许多女孩子到威远伯府玩。

  如今的威远伯府,几乎已经没有人能辖制她了。

  先皇禅位,随后就传出消息说中风瘫痪在床,而宫变当时正在皇宫的沈承宣,就再也没能出宫。

  当然,他没死。据谭氏好不容易打听来的消息,是说太上皇瘫痪在床,需要细心的人照顾,而沈承宣之前经常陪伴君侧,深得太上皇欢心,皇上纯孝,便让沈承宣留在宫中照顾太上皇。

  听到这消息,谭氏两眼一黑就晕了过去。

  醒来后,谭氏便哭闹着要进宫要找儿子,被其他人死活拉住了。

  所有人都明白,皇上不发话,沈承宣恐怕要一辈子在宫里“伺候”太上皇了。

  伯府这几年的繁荣一是靠太上皇对沈承宣的宠爱,二便是靠沈青叶与镇国公世子的婚事,如今沈承宣太上皇这边彻底指望不上了,沈承宣能不能出来都还未知。反倒是镇国公世子,几年前还是人人皆知的纨绔,近两年突然展露锋芒,而今,更是一跃成为新皇最信任的人,便是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不为过,作为镇国公世子的未婚妻,沈青叶简直要被京城贵女们嫉妒死了。

  而在威远伯府内,沈青叶更是如鱼得水,人人巴结。

  苏姨娘、沈琼霜之流早就不是她的对手,谭氏被儿子囚禁宫中的消息打击地失魂落魄,二房因为陆澹的关系只会巴结她,由此,整个威远伯府尽在她掌握。

  请一些女孩儿们在伯府聚会自然轻而易举。

  请来的女孩儿中,有一个皇后娘家的侄女,这个侄女深受皇后喜爱,甚至明眼人都看得出,皇后是想让这个侄女嫁给自己的儿子,亲上加亲,将来自己的娘家也能出两位皇后。

  因为这个原因,这女孩入宫很勤,即便不是每日都去,也差不多就是了。

  经过上一世的沈青叶知道,这个女孩就是未来的皇后,因此自然将其作为自己结交的重点,有心经营之下,这女孩已经将她当作了最好的闺中密友。

  沈青叶借故打发了其他人,跟这个女孩儿单独“闲聊”了一会儿。

  闲聊中,沈青叶露出失意的神色,女孩儿再三追问,才吞吞吐吐地说出是担心云霓。

  如今的云霓几乎等同阶下囚,与以前仗着身份欺辱沈青叶不同,如今两人身份反转,云霓再也不能在身份上威胁沈青叶。但是,正是因为如今云霓落到了泥土里,对比她以前的骄傲矜贵,不由让许多人生出怜香惜玉之心。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