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2章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  “儿臣绝非意气用事,”平怀瑱双目猩红,咬牙切齿道,“刘尹妄图以一卷旧画污何家清白……觊觎江山、密谋造反,条条皆乃死罪!何大人为官多年,忠心可鉴,绝不能背这莫须有的罪名,望母后明察!”

  “太子一句莫须有,可皇上信吗?”皇后一掌拍在案上,不期然狠咳几声,缓了缓气终将语气放轻几分,无奈又道,“区区一卷旧画,刘尹便敢将何家收押,此画分量如何,太子还料不到么?想来刘尹蓄势已久,一朝发难,岂可不夺命而归?太子啊……刘尹这是要削了你的臂膀!”

  平怀瑱喉结颤动,在朦胧烛光里抬眼望着皇后。

  两相无言,片刻后平怀瑱双手紧握成拳,颔首应道:“儿臣明白……所以儿臣更要救何家,儿臣不可不义,也不可失了臂膀。”

  皇后无力闭眼。

  “罢了,”她点了点头,“你且回去,答应本宫的话,切莫去皇上跟前嚷闹。待本宫查明真相,必当尽力而为……值此关头太子更该沉心静气,任谁都不能将你撼动分毫。”

  “母后!”

  “还不给本宫回去!”皇后转而怒斥蒋常,“带太子沐浴更衣,堂堂太子,岂可如此狼狈!”

  蒋常闻声一颤,忙要将他扶起。

  平怀瑱再说不出话来,凝望皇后许久,用力一拜,起身退离凤仪殿。只可笑那句“岂可如此狼狈”,殊不知若没了何瑾弈,堂堂太子又岂止如此狼狈。

  凤仪殿重归宁静,皇后叹出一口浊气,招手唤雁彤至身前交代:“遣人出宫,替本宫传话哥哥,教他近些日子常伴太子左右,无论如何也要看紧了太子……如今多事之秋,切莫令太子正中敌人下怀……”

  “是,”雁彤颔首记下,当心扶她起身,“夜里风凉,娘娘快些回床歇下罢……”

  雁彤吹熄灯烛,寝殿内复又寂然无声。

  一夜之间诸事并起。

  宏宣帝盛怒之下派人将京中元府围得水泄不通,昔日将门家眷,转眼尽遭软禁,皆因那画中两人,除何炳荣之外,另一位正是数年来忠君报国的元将军。

  一为开疆拓土的英勇猛将,一为安邦定国的朝之重臣,原该俯首尽忠的二人,竟敢比肩临他城墙,指他江山。

  自古为臣本就忌讳功高盖主,元家世代为将,早在章光年间便手握军权,割城收地,屡立奇功。虽说现如今元将军已年过半百,宏宣数年无战事,但元家地位依旧稳如泰山,不可动摇。

  宏宣帝年岁越长越易猜疑,不止疑这武将元家,也疑那朝堂之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尚书令,何炳荣。贵为九五之尊,他却也曾多次揣度权衡,太子自幼便与何家亲近,究竟是能得贤臣相助,还是终被傀儡束缚。

  从前无解之惑,眼下倒不必徘徊了。

  江山姓了百年的“平”字,决不允许换作其他!

  第三十二章

  暗牢阴冷,春雨淅淅沥沥整夜不休,为狱房更添几分潮气。水珠沁出墙面顺苔印滚下,何瑾弈探指一碰,刺骨寒凉,眉头紧蹙难解。

  生在皇城脚下,倒是第一回 造访这牢狱重地。

  刘尹忽然发难,何瑾弈始终不知何家所负罪名为何,不过当时那卷旧画他亦瞧在眼里,多少能猜得八九不离十。

  画中一人乃是父亲,另一人身覆铠甲,再看那起伏山脉连绵不绝,想必地处西南,该是元将无疑。可此间最为不解,是此画究竟自何而来,又因何而来。

  画上笔墨瞧来有些年份,绝非新物。他尚值十六,多年前之旧事,恐怕还需何炳荣亲为解惑。

  何家上下二十余口尽在牢房之中,一众妇孺本已提心吊胆,何瑾弈不愿再惊吓他们,镇定行至何炳荣身旁。

  无辜小妹最是懵懂,被李如茵抱在怀中拍哄一阵便又噙着眼泪珠子睡去,何瑾弈小心拭去她眼角湿雾,低声向何炳荣问道:“父亲可否告知画卷由来?”

  何炳荣愁容不展,偏头看一看妻女,事到如今实在无需隐瞒,愧疚讲道:“本是陈年旧事,我早未记在心头……”

  二十年前,新帝即位之初,元将军平定西南叛乱,为国镇守一方。

  捷报自边陲传送入京,宏宣帝大喜过望,厚赏元家亲眷,为元老夫人封赐一品诰命之衔,令本就叱咤一时的元家将门更如日中天。

  那时旧臣告老,朝堂大换新官,何炳荣多年政绩在前,正值颇受新帝高看时,一举擢升为当朝尚书令。西南内乱得以镇压,何炳荣得御赐尚方宝剑一柄,替宏宣帝远走边疆,代天子犒三军。

  元将军性烈,一身不阿正气,平日里最瞧不惯的便属朝中文臣,以为这些羸弱夫子看似满口仁义道德,实则深受皇恩还不知安分,背地里蝇营狗苟,污得满朝瘴气。

  换在以往,京中每有文官前来,元将军绝不正眼相待,唯独这回偏却不同。许是方平了战乱,军中一派欢庆,元将军情绪正好,又见何炳荣风尘仆仆而来,满目谦恭,风骨骏爽,当下便没了那份成见与厌弃。

  三两盏烈酒下肚,元将军胸怀开了,带何炳荣登上城墙,领他见识西南好风光。

  “如此好山河,岂可由贼人作乱,我元某此生为将,不畏抛头颅、洒热血,定要天下寸土尽归吾皇!”

  彼一时之豪言壮语,何炳荣至今铭刻于心。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