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
“那我在此就先代阿茹谢过重华兄了。”谢勤之好不容易送走这尊大神,忙不迭地道谢。
此时那茶摊老板已端着那一壶洞庭碧螺过来上茶,谢勤之出门在外,讲究颇多,又让这老板多拿一壶热水过来浣洗茶具,他再多出一壶茶钱。
老板收了谢勤之身后侍从递来的碎银,喜滋滋地应了一声,转身就走。那边茶摊伙计眼巴巴地看着沈孟虞,却只得了他好不容易才排出的几枚铜板,哪怕眼前这位公子生得再惊为天人,到最后,他的脸上也只剩下一脸嫌弃。
同样是世家子,差别怎么就这么大!
那伙计甩着脸色去了,沈孟虞面色不改,只是笑着对谢勤之拱手一揖,径自沿着茶桌间的窄道缓步离去,留下身后一地此起彼伏的叹息声。
茶摊不大,如不是刻意压低声音,坐在摊上的客人都能听到邻桌闲谈的内容。谢勤之能赶走沈孟虞,却赶不走旁边桌上谈论沈孟虞气度风仪的闲言碎语,这些溢美之词充塞在他耳中,他听着听着,只觉得心中郁躁。
果然今日上山的都尽是些粗人,只看皮囊,真是眼瞎!
谢勤之翻了个白眼,腹诽两句,他的视线落到桌上主人未曾带走的那两只烧饼身上,转头吩咐身边下人,让他将这烧饼和着杯中粗茶一并倾入江水里,眼不见为净。
烧饼坠崖,不复相见。富贵烟云,风水轮转,吴兴沈氏,已不是那个权倾朝野的沈氏了。
茶摊依旧是那个茶摊,只是坐在摊上的人却已换了一轮。谢勤之料理完烧饼,又从仆从手里接过已经浣洗干净的茶杯,心中总算畅快许多。
他将茶杯递到唇边,轻轻一抿,放下杯时,唇角隐约勾出一丝嘲讽的笑意。
然而他不知道的是,茶摊上正急着招呼伙计结账的一位客人恰好在此时回头,明亮的黑瞳在看清他面上的笑容时若有所思地眨了眨,悄悄将这一幕收进眼底。
第2章 窃钩窃国
沈孟虞离开茶摊,一脚汇入山道上拥挤不堪的人潮,不动声色地夹在漫山遍野的男女老少间,向清凉寺艰难挪行。
他之所以在茶摊上匆匆告辞离去,一来是因为懒得与谢勤之虚与委蛇,二来则是因为他在茶摊上就隐隐察觉,在这数道赞叹惊艳的目光中,有一人的视线似乎与旁人不同,专注地有些过分。
那尾随者十分机敏,沈孟虞混在人潮中,假装无意地回头几次,一直未能从人群中捕捉到那尾随者的踪迹。然而每每在他收回目光,继续前行的时候,那一分本已消失不见的窥伺却总能精准地落在他身上,如同锋芒在背,激得他毛发直竖。
借着为身边老者让道的契机,沈孟虞再一次回头,眼角余光扫过熙熙攘攘的人群,仍旧未曾发现异样。
大概是高手。
沈孟虞心中一叹,长长呼出一口浊气,尽量放松四肢,不想打草惊蛇。
他一边向前走,一边猜测尾随者身份,他心中闪过无数个念头,最后一个念头,落到了这石首山脚下的金陵城中。
莫不是那上位之人发现自己在暗中调查什么,心中不安,想要直接斩草除根,以绝后患?
这个念头一生出来,沈孟虞身上便是一寒。
他眯着眼抬头,望向前方不远处已清晰可辨的山寺大门。他心中暗自掂量一番,没有再往清凉寺中去,而是不露痕迹地挤至山道左侧,在一处隐蔽的岔口与熙攘的人群作别,拾级向下,沿着只容一人通行的小径向人迹罕至的后山行去。
入得后山,烟火遁去,炎夏也在这一刻收敛张扬,悄然藏匿于山林深处的浓阴背后。
先帝信奉佛法,本欲在这石首山后山开凿一千零一座洞窟,内中安置佛陀造像,为江南“千佛洞”。
然而这一番浩荡工事开动不过数月,先帝却于位上骤然驾崩,唯留下这大大小小的尚未完工的洞窟,历经十七年风雨,被山中疯长的草木埋没,如今已凋敝得不成样子。
不过好在还有十八座洞窟当年已开凿完毕,内里壁画造像虽然未得彩绘,略显粗糙,但也有那不落俗套者特意避开前山喧闹,专程来此拜谒。
沈孟虞此刻脚下踏着的这一条崎岖小径,便是由无名行者们踏出的窄窄林道,道旁青竹成阵,凉风习习,掩映成趣。
翠障蔽日,泉流淙淙,蝉鸣喑哑,鸟雀希音,路遇佛偈随意参详,目入泥塑尚念摩尼,沈孟虞一路行来,或停或止,表面上看似随意观瞻,实则丹田运气,时刻保持警惕。
只是他心提了一路,却一直逼不得那尾随者主动现身,当下也不由得生出几分焦躁。
难道是自己判断错了?
沈孟虞在一处蔓草横生的残碑前蹲下身,一边抚着因覆满苍苔而模糊不清的碑铭,一边思考起下一步究竟该如何是好的问题。
他低垂着眼,眉目温和慈悲,一身半旧青衫融入身边竹林翠色,除了一头黑发垂落肩背,遮住大半如玉脖颈外,整个人看上去,简直和旁边洞窟里持莲趺坐的水月观音无异。
生在云端,却怜惜世人,非我之境,超脱红尘,哪怕跟在沈孟虞身后的灰衣人不懂佛法,此时远远看见这一幕,心中也不由生出一分赞叹。
只是他还记得自己尾随的目的,此时这人入了他境,正是下手的好时机!
伴着一阵清风拂过,竹叶沙沙作响,灰衣人身形灵活,动若脱兔,灰影几个起落间,已狂奔到沈孟虞身后。
此时那茶摊老板已端着那一壶洞庭碧螺过来上茶,谢勤之出门在外,讲究颇多,又让这老板多拿一壶热水过来浣洗茶具,他再多出一壶茶钱。
老板收了谢勤之身后侍从递来的碎银,喜滋滋地应了一声,转身就走。那边茶摊伙计眼巴巴地看着沈孟虞,却只得了他好不容易才排出的几枚铜板,哪怕眼前这位公子生得再惊为天人,到最后,他的脸上也只剩下一脸嫌弃。
同样是世家子,差别怎么就这么大!
那伙计甩着脸色去了,沈孟虞面色不改,只是笑着对谢勤之拱手一揖,径自沿着茶桌间的窄道缓步离去,留下身后一地此起彼伏的叹息声。
茶摊不大,如不是刻意压低声音,坐在摊上的客人都能听到邻桌闲谈的内容。谢勤之能赶走沈孟虞,却赶不走旁边桌上谈论沈孟虞气度风仪的闲言碎语,这些溢美之词充塞在他耳中,他听着听着,只觉得心中郁躁。
果然今日上山的都尽是些粗人,只看皮囊,真是眼瞎!
谢勤之翻了个白眼,腹诽两句,他的视线落到桌上主人未曾带走的那两只烧饼身上,转头吩咐身边下人,让他将这烧饼和着杯中粗茶一并倾入江水里,眼不见为净。
烧饼坠崖,不复相见。富贵烟云,风水轮转,吴兴沈氏,已不是那个权倾朝野的沈氏了。
茶摊依旧是那个茶摊,只是坐在摊上的人却已换了一轮。谢勤之料理完烧饼,又从仆从手里接过已经浣洗干净的茶杯,心中总算畅快许多。
他将茶杯递到唇边,轻轻一抿,放下杯时,唇角隐约勾出一丝嘲讽的笑意。
然而他不知道的是,茶摊上正急着招呼伙计结账的一位客人恰好在此时回头,明亮的黑瞳在看清他面上的笑容时若有所思地眨了眨,悄悄将这一幕收进眼底。
第2章 窃钩窃国
沈孟虞离开茶摊,一脚汇入山道上拥挤不堪的人潮,不动声色地夹在漫山遍野的男女老少间,向清凉寺艰难挪行。
他之所以在茶摊上匆匆告辞离去,一来是因为懒得与谢勤之虚与委蛇,二来则是因为他在茶摊上就隐隐察觉,在这数道赞叹惊艳的目光中,有一人的视线似乎与旁人不同,专注地有些过分。
那尾随者十分机敏,沈孟虞混在人潮中,假装无意地回头几次,一直未能从人群中捕捉到那尾随者的踪迹。然而每每在他收回目光,继续前行的时候,那一分本已消失不见的窥伺却总能精准地落在他身上,如同锋芒在背,激得他毛发直竖。
借着为身边老者让道的契机,沈孟虞再一次回头,眼角余光扫过熙熙攘攘的人群,仍旧未曾发现异样。
大概是高手。
沈孟虞心中一叹,长长呼出一口浊气,尽量放松四肢,不想打草惊蛇。
他一边向前走,一边猜测尾随者身份,他心中闪过无数个念头,最后一个念头,落到了这石首山脚下的金陵城中。
莫不是那上位之人发现自己在暗中调查什么,心中不安,想要直接斩草除根,以绝后患?
这个念头一生出来,沈孟虞身上便是一寒。
他眯着眼抬头,望向前方不远处已清晰可辨的山寺大门。他心中暗自掂量一番,没有再往清凉寺中去,而是不露痕迹地挤至山道左侧,在一处隐蔽的岔口与熙攘的人群作别,拾级向下,沿着只容一人通行的小径向人迹罕至的后山行去。
入得后山,烟火遁去,炎夏也在这一刻收敛张扬,悄然藏匿于山林深处的浓阴背后。
先帝信奉佛法,本欲在这石首山后山开凿一千零一座洞窟,内中安置佛陀造像,为江南“千佛洞”。
然而这一番浩荡工事开动不过数月,先帝却于位上骤然驾崩,唯留下这大大小小的尚未完工的洞窟,历经十七年风雨,被山中疯长的草木埋没,如今已凋敝得不成样子。
不过好在还有十八座洞窟当年已开凿完毕,内里壁画造像虽然未得彩绘,略显粗糙,但也有那不落俗套者特意避开前山喧闹,专程来此拜谒。
沈孟虞此刻脚下踏着的这一条崎岖小径,便是由无名行者们踏出的窄窄林道,道旁青竹成阵,凉风习习,掩映成趣。
翠障蔽日,泉流淙淙,蝉鸣喑哑,鸟雀希音,路遇佛偈随意参详,目入泥塑尚念摩尼,沈孟虞一路行来,或停或止,表面上看似随意观瞻,实则丹田运气,时刻保持警惕。
只是他心提了一路,却一直逼不得那尾随者主动现身,当下也不由得生出几分焦躁。
难道是自己判断错了?
沈孟虞在一处蔓草横生的残碑前蹲下身,一边抚着因覆满苍苔而模糊不清的碑铭,一边思考起下一步究竟该如何是好的问题。
他低垂着眼,眉目温和慈悲,一身半旧青衫融入身边竹林翠色,除了一头黑发垂落肩背,遮住大半如玉脖颈外,整个人看上去,简直和旁边洞窟里持莲趺坐的水月观音无异。
生在云端,却怜惜世人,非我之境,超脱红尘,哪怕跟在沈孟虞身后的灰衣人不懂佛法,此时远远看见这一幕,心中也不由生出一分赞叹。
只是他还记得自己尾随的目的,此时这人入了他境,正是下手的好时机!
伴着一阵清风拂过,竹叶沙沙作响,灰衣人身形灵活,动若脱兔,灰影几个起落间,已狂奔到沈孟虞身后。